全国咨询热线:187-6296-6618

当前位置:首页>工程材料百科

什么是变形缝

发布日期 [ 2019-04-10 ]   来源 [ 智库百科 ]   查看 [ 1 / 3697 ]   [ 打印文章 ]   字体 [ A A A ]  [ 返回上页 ]

什么是变形缝

变形缝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而人为设置的适当宽度的缝隙。在构造上必须对缝隙加以处理,满足使用和美观要求。


变形缝的种类与设置要求

  变形缝按其功能分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3种类型。

  1.伸缩缝

  为防止建筑物因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热胀冷缩,进而因变形较大并受到约束而开裂,通常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筑物断开。这种垂直缝隙称为伸缩缝,也称温度缝。

  伸缩缝要求将建筑物的墙体、楼层、屋顶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基础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必断开。伸缩缝的宽度为20~30mm。

  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与建筑物使用的材料、结构类型、使用情况、施工方式及建筑所处位置和环境有关。结构设计规范对砌体结构建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所作的规定见表1和表2。

表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单位:m

砌体类别 屋顶或楼板层的类别 间距
各种砌体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楼板层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
50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楼板层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
60
50
装配式有檩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楼板层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
75
60
粘土砖、空心砖砌体 粘土瓦或石棉水泥瓦屋面
木屋顶或楼板层
砖石屋顶或楼板层
100
石砌体 80
硅酸盐砌块和混凝土
砌块砌体
75

表2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单位:m

项次 结构类型 室内或土中 露天
1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2 框架结构 装配式
现浇式
75
55
50
35
3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现浇式
65
45
40
30
4 挡土墙及地下
墙壁等结构
装配式
现浇式
40
30
30
20

  2.沉降缝

  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同或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设置沉降缝时,必须将建筑的基础、墙体、楼层及屋顶等部分全部在垂直方向断开,使各部分形成能各自自由沉降的独立的刚度单元。

  凡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应考虑设置沉降缝:①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的地基上,并难以保证均匀沉降时;②当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基础形式、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较大,易形成不均匀沉降时;③当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相差较大(一般为超过10m)、荷载相差悬殊或结构形式变化较大等易导致不均匀沉降时;④当平面形状比较复杂,各部分的连接部位又比较薄弱时;⑤分期建造房屋的交接处。

  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地基越软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降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不同地基情况下的沉降缝宽度见表3。

表3 沉降缝的宽度

地基情况 建筑物高度 沉降缝宽度/mm
一般地基 H<5m 30
H=5~10m 50
H=10~15m 70
软弱地基 2~3层 50~80
4~5层 80~120
5层以上 >120
湿陷性黄土地基 ≥30~70

  注:沉降缝两侧结构单元层数不同时,由于高层部分的影响,低层结构的倾斜往往很大,因此沉降缝的宽度应按高层部分的高度确定。

  3.防震缝

  为防止地震时产生应力集中而引起建筑物结构断裂破坏而设置的缝。在地震区建造房屋,最好不设变形缝,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整体刚度。建筑物应力求体形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并均匀分布,其形心和重心尽可能接近,避免在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但对于多层砌体房屋,在设计烈度为8°和9°的地震区,当建筑物立面高差大于6m,或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错层高差较大,或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应设防震缝。

  防震缝应沿建筑物全高设置。一般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与震动有关的建筑各相连部分的刚度差别很大时,也须将基础分开。缝的两侧一般应布置墙或柱,形成双墙或双柱或一墙一柱,使各部分结构封闭,以加强防震缝两侧房屋的整体刚度。

  防震缝宽度在多层砖房中按设计烈度值大小取50~70mm在多层构件混凝土框架建筑中,建筑高度在15m及15m以下时取70mm;当建筑高度超过15m时:设计烈度6°,建筑物每增高5m,缝宽增加20mm;设计烈度7°,建筑物每增高4m,缝宽增加20mm;设计烈度8°,建筑物每增高3m,缝宽增加20mm;设计烈度9°,建筑物每增高2m,缝宽增加20mm。

  4.后浇带

  后浇带是指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和收缩变形缝,目的是释放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产生的大部分变形,减小约束力,避免出现贯通裂缝。

  后浇带应设在结构内力相对较小,对构件无严重影响的部位。一般30~40m设一道,缝宽70~100cm。一般在两部分混凝土浇灌后两周至一个月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N/mm2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混凝土补浇成为连续、整体、无伸缩缝的结构。

  通常防震缝应与伸缩缝、沉降缝协调布置,做到一缝多用。沉降缝可以起伸缩缝的作用,伸缩缝却不能代替沉降缝。防震缝如与沉降缝合并设置时,基础也应设缝断开。注意不应将防震缝做成错口、企口等形式,以致失去防震缝的作用。

  比较以上变形缝可以看出,伸缩缝主要考虑建筑物上部的变形,缝宽最小。沉降缝主要考虑垂直方向的变形,但缝两侧建筑在沉降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微量倾斜,因而较伸缩缝宽,且宽度随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加大。防震缝考虑地震时建筑物的摇摆,缝最宽。在抗震设防地区,设缝的宽度均按防震缝设置。

  现代建筑中,考虑建筑使用和立面要求,结构缝的防水、施工复杂等,一般在结构总体布置上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房屋沉降差,减小温度应力,加强结构抗震能力,以减少或不设变形缝。